龙湖2024年报解析:经营性收入占比三连增
【华商经济网讯】随着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房企已经几乎淡出媒体视野。在这一片寂静声中,有一家房企仍在坚守安全底线,按期兑付债务,创造正向利润和现金流。
3月28日,龙湖集团发布2024年报,在一众民营房企中,龙湖成为少数盈利可观的房企之一。财报显示,龙湖集团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4.7亿元,毛利额为204.1亿元,毛利率为16%,核心税后利润率为6.4%,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行业深度调整,龙湖仍能保持盈利,原因是什么?
龙湖集团的开发、运营、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构成了驱动集团整体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实现267.1亿元,同比增长7.4%,对总营收贡献占比达21%。
不仅如此,龙湖通过有序的安排,如期、提前完成债务兑付,提高财务安全度,这在当前的民营房企中尤为难得。
业绩会上,龙湖集团管理层明确提出,龙湖始终坚守财务安全的发展底线,履行所有债务的安全兑付。
发力“好产品”,稳居“千亿俱乐部”
三年前,当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序平业绩会“首秀”的时候,他曾数次提及“生意逻辑”这个词。
三年之后,在2025年3月末的业绩会上,陈序平再度提及“生意逻辑”。
所谓“生意逻辑”,即重视现金流和利润的逻辑。于任何房企而言,地产开发业务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企业持续贡献着现金流。2024年,在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下,龙湖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额1011.2亿元,稳居行业千亿阵营,且在多地斩获销售佳绩:在重庆、苏州、昆明等4城进入市场TOP3,西安、贵阳、沈阳等6城进入TOP5,共计在全国19个城市进入市场前10。
龙湖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其中,高质量的土地储备至关重要。过去一年,受行业下行的影响,大量房企停止投资拿地。而龙湖集团是行业为数不多还在积极扩储的房企。这意味着,龙湖在持续投资着未来。
“龙湖会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选择更有生意逻辑,更加有兑现把握的项目。”陈序平在今年的业绩会上表示。
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龙湖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西安、成都、武汉等9座城市获得9幅土地,总建面83万平方米,权益建面39万平方米,新增权益地价51亿元。
截至2024年底,龙湖集团总土储合计3312万平方米,大部分集中于高能级城市,且成本合理。
此外,房地产进入下半场以后,产品力越来越成为房企的“护城河”。住建部也多次强调“好房子”建设,将“好房子”视为人民群众“安居”的基点。
“龙湖比较早就着重在‘好房子’领域打造产品。”业绩会上,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地产航道总裁张旭忠如是说。
事实上,早在2022年龙湖就开始探索好房子建设,并在当年对其产品力进行了全新升级,推出高定新品御湖境;2023年再次迭代推出针对高端改善市场的“云河颂”产品品牌, 御湖境和云河颂的相继面世,均获得了市场和客户认可。
2024年5月,龙湖再一次启动产品深度迭新,发布全新产品线“观萃”。其中,北京观萃荣获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品质作品”。
截至目前,观萃产品线已落地北京、上海、成都三城,均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9月,北京观萃首次开盘劲销超10亿;上海观萃拿地7个月三次开盘已近清盘,刷新上海五大新城的销售速度记录;成都观萃亮相约3个月实现清盘。
“保交楼”方面,2024年,龙湖在全国43座城市共计交付120余个项目,其中20%的项目实现提前一个月以上交付,交付满意度高达90%。
穿越周期的“第二曲线”
回看来时的路,方知脚下的道路通向何方。
2024年,龙湖集团实现经营性收入267.1亿元,同比增长7.4%,对集团整体收入的贡献占比达到21%,成为龙湖集团收入、利润及现金流的重要贡献源。这一比例2023年为14%,2022年为9%。
其中,运营业务不含税收入为人民币135.2.亿元,较上年增长4.5%,毛利率75%;服务业务不含税收入为人民币131.9亿元,较上年增长10.4%,毛利率31.4%。
开辟“第二曲线”甚至“第三曲线”,方能赢得面对行业周期波动的底气与实力。陈序平在业绩会上给出的愿景是“到2028年经营性收入占比过半”。
龙湖正在稳步推进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据悉,龙湖集团从很早就在拓展自身的业务围栏。面对内生式增长的新课题,龙湖将多年来重金投入的经营性业务进一步整合成为商业投资、资产管理两个重资产运营航道,以及物业管理、智慧营造两个轻资产服务航道,如今已成为助力其穿越周期的第二曲线。
具体来看,商业投资方面,龙湖2024年全年新增运营11座天街。截至2024年末,龙湖商业累计运营89座商场(分期项目合并后商场个数),出租率提升至97%的高位。
资产管理方面,2024年实现收入31.8亿元,其中长租公寓品牌“冠寓”的租金收入达26.5亿,同比增长4%。
2024年,龙湖集团将长租公寓航道升级为资产管理航道,推出全新资管旗舰品牌“龙智资管”,涵盖长租公寓“冠寓”、活力街区“欢肆”、服务式公寓“霞菲公馆”、产业办公“蓝海引擎”、妇儿医院“佑佑宝贝”及健康养老“椿山万树”六大资管业务。
截至2024年底,冠寓开业房间数超12.4万间,整体出租率95.3%保持高位,开业及获取规模均位列行业TOP3。
物业管理方面,龙湖去年全年实现收入114.2亿人民币,物业在管面积达4.1亿平方米。
智慧营造品牌“龙湖龙智造”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2024年,龙湖龙智造实现营收12.1亿元,新增代建面积800万平方米,代建项目全年销售额106亿元。
2024年,龙湖集团整体及五个航道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均为正,全集团在24年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为64亿。这无疑是陈序平提出重视“商业逻辑”的最好注解。
如今,龙湖已经可以依靠内生动力、通过业务“造血”自循环来驱动发展,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债务结构转化的愿景和决心
“在完成收入结构转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完成债务结构转化。”陈序平在业绩会上表示。
2024年,龙湖集团继续压降有息负债,优化债务结构。截至去年末,龙湖集团有息负债规模持续降低至1763.2亿元,压降163亿元。在手现金为494.2亿元,现金短债覆盖倍数为1.63倍,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7.2%。三道红线指标继续稳居绿档。
其中,有息负债中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3%,经营性物业贷及长租贷占比47%。2024年,龙湖集团经营性物业贷净增299亿元,其成本更低、账期更长,有助于龙湖集团持续优化债务结构。
此外,来自公开市场的直接融资占比为17%,其中境内债券占比12%、境外债券占比仅为5%,且2027年前没有到期境外债券。
在债务结构方面,截至2024年末,龙湖集团1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占比为17.2%,长短债配比合理。
坚守财务纪律,是龙湖数十年不变的底线。2024年3月8日,龙湖集团提前兑付了总规模为46.1亿元的商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6月28日,龙湖集团又提前兑付PR恒祥A2、20恒祥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规模为26.5亿元;同日,龙湖还公告宣布已提前购回6.2亿美元的美元债。
去年7月,龙湖按期完成“19龙湖04”债券的回售,金额为14.93亿元;8月如期完成了约20亿元“21龙湖05”债券的回售;12月9日,龙湖集团如期完成“21龙湖拓展MTN001”债券的本金兑付与付息,涉及总金额约10.3亿元人民币。
此外,龙湖在2024年年内分批次全部提前偿还了2025年1月到期的94.5亿港币银团贷款。
2025年1月,龙湖提前行权回售了“22龙湖01”、“20龙湖02”两支债券,合计39.775亿元;3月4日,龙湖如期兑付“20龙湖04”,行权回售金额约25.02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龙湖集团2025年一季度到期的65亿境内公开债券已全部提前或如期兑付。
长期以来,龙湖集团遵循按时还贷、不展期、不逾期的财务铁律,赢得金融机构的信赖。摩根大通在研报中表示,龙湖的投资性物业足以支持其再融资,公司没有违约风险,稳健的经营性收入为其利润盘面提供了支撑。
截至去年末,龙湖平均融资成本仅4%,平均合同借贷年限进一步拉长至10.27年。
“关于未来的融资及资金管理策略,我们会非常坚决保持整个负债规模稳步下降,银行融资不逾期、不展期,公开市场不违约;继续优化融资结构,加大长期债务,控制好短期债务,有序提前铺排债务的偿还。”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CFO赵轶表示。
“对于龙湖而言,这几年第一要通过正向经营现金流降有息负债的总额,第二要通过经营性物业贷置换短周期的信用债,通过两三年时间完成整个债务结构的切换。”陈序平说。
责任编辑/晓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