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辉煌的精神丰碑 ——简评李学寅新著《3•15 与中国》
李学寅工作照 网络图片
李学寅新著:《3·15与中国 》
《中国消费者报》原社长兼总编李学寅编著的《3•15 与中国——消费者保护思想文化能量解码》一书。2024年12月,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全书十三章86节60万字。
笔者通读这部大书后,第一感觉是,这个涉及中国消费者保护事业的重大选题只有李学寅才能完成;第二感觉是,这部皇皇巨著,实质上是一座超物质的、为消费者保护事业建造的精神丰碑,也是屹立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精神丰碑。
丰碑正面镌刻着“3•15 与中国”六个烫金大字,庄重,坚实,醒目!“3•15”这个普通的数字,和大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东方时空精神丰碑之一的名号。
丰碑其它三面“碑文”,全面记述了我国40年来波澜壮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兴起发展的峥嵘历程和辉煌业绩;诠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中国社会居民消费、法治建设、市场管理、企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影响和变革;解读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思想文化生发源和多领域内涵;为新时代的中国思想文化实力注入了令世人关注的新内容;为中国社会发展文明史、进步史增添了重磅闪光的篇章。
李学寅精心撰写的六十万字碑文——以世界眼光纵横中国消费者保护伟大事业,为“消费者保护思想文化能量解码”,架构宏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感情炽热,案例具体,文笔生动,从中起码可以读到以下“十个一”:
一,一个意译新词组“消费者权利”,是怎样在汉语言文化中出现并为国人普遍接受成为“热词”,从而带动了“维权”、“投诉”“调解”“仲裁””诉讼““退货”、“理赔”“ 质检”、“反欺诈”“反垄断”“法治经济”、“市场公平”“市场监管”、“合理消费”等一系列大量新词组的诞生,唤醒了固有的“公平”“诚信”“尊严”等老词组,为中国语言文字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增添了新活力。
二,一个全国性消费者组织——中国消费者协会,是怎样酝酿、研究、协商、筹备、报批、成立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章程》(草案),是怎样草拟论证通过的?章程确定协会的宗旨、职责、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府对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是如何重视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成立,在境内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怎样正式步入国际保护消费者运动的?又是怎样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每年都抓一个全局性问题 、一以贯之地积极发挥引导和桥梁作用的。
三,一场声势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世界各国每年3月15日集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规模保护消费者活动,是何年何月何日怎样传入神州、席卷全国、取得了“唤醒权利意识,释去万家忧烦,扫荡市场阴霾,震击嗜血蛀虫”成果的。成千上万的维权猛士和志愿者是如何在短兵相接的维权第一线战斗的,以青岛人王海为代表的一批“打假人”是怎样和不良商家斗智斗勇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是如何支持打假行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成为众多商家营商信条的。
四,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消法》),是怎样酝酿、调研、起草、论证、研讨、辩论、历经从下到上、从省市到国家、从社会团体到权威部门、从条例到法律的艰难曲折坎坷经历——如何在近十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路,最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大立法中,第一次全票通过的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是怎样与时俱进反复修订通过、成为中国十四亿消费者维权重器的。
五,一场全国性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国质量万里行” 是怎样自上而下向伤人害命的假冒伪劣商品发起冲击,日日有“曝光”,天天抓“质量”,一时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了人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又是怎样提高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企业家真正体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中国质量天天行”是怎样把“打假”战场推向大江南北、“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连续搞了十多年取得了什么空前的成果。
六、一场市场经济的体制大变局——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出的国家各部门,是怎样完全与市场经营主体脱钩断脐,真正坐正市场裁判员位置,担当起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怎样大抓商品质量,推动质量兴国强国,使中国制造消费品发生推胎换骨的变化从而走向世界市场的?是怎样依法行政,扫除市场上的污泥浊水毒花野草;又是怎样协同共治,疏通消费者投诉、申诉、诉讼等各种救济渠道,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七,一家报纸——已故彭真委员长题写报头的、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为宗旨的《中国消费者报》,是怎样办起来的?怎样挺身而出勇敢地揭露和批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虚假广告宣传、乱涨价、缺尺少称、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怎样策划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讨活动;怎样抓住“王海现象”并将其推向全国普及消法知识的;怎样在记录传播保护消费者的方针政策、思想理论、重大活动事件中发挥了及时、全面、集中、权威、独特作用、成为中国消费领域宣传内容最为集中、全面的一块舆论“主阵地”;本书著者和老领导胡本英、王江云以及编辑记者在消费者保护运动中是怎样顶着压力冲锋陷阵发挥关键和枢纽作用的。
八,一台晚会——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是怎样酝酿、运作、开播的?怎样以“曝光欺诈行为,呼唤诚信”为思想主线、从1991年3月15日连续开播至今?30多年来每年曝光了哪些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和产品,对中国的生产、运营、销售、消费领域产生了什样的重大影响?怎样从开始的媒体行为到后来的国家行为?怎样旗帜鲜明卓有成效地推动消费者保护事业向前发展、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黄金时段金牌节目的。
九,一位护法维权斗士—— 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原正司级副巡视员何山同志,是怎样从制定起草《消法》坚持写入惩罚性赔偿条款,到推动落实这一条款过程中,全力支持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消费者报社举办研讨活动的。如何全力支持“王海式”打假到自己“厚着脸皮”购买假画“以身试法”的;如何亲自搜集信息、理直气壮地在研讨会和媒体上批驳与《消法》相悖的歪理邪说;如何自始至终站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场,以满腔激情融人到一场场极具深远意义的宣传活动实践中,以高屋建瓴的气势直抒胸臆仗义执言的;如何展现出一个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法学家的崇高责任感和无私献身消费维权事业、为人民谋福祉的高尚情怀;如何荣获了“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十佳”称号和中国消费者协会颁发的“中国3•15金质奖章”。
十, 一盏“3·15天灯”是怎样照亮中国的天空和大地,使”3.15”维权事业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民心工程,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领导者、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立法、司法、行政、媒体等一众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思想观念、执政能力、工作作风、监督意识,消费行为、给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人民,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力量、影响和深刻变化;尤其是怎样照进了中国十多亿消费者的心灵——知道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就是保护自己最基本的人权,从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种实践中积淀、形成的 一种表现文明的新文化现象,是怎样约定俗成为“3.15文化”,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精神成果代名词的?“3.15文化”的 内涵、特征、价值观和意义是什么。
这座精神丰碑是中国人民理想信念、面向未来、拼搏奋斗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40年来不断追求文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见证;是中国人民进行消费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中国消费者都能从这座丰碑铭文中读到想要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依据,尤其是涉及社会大批量的维权案例,时间、地点、行业、事件、性质、审理过程、判决结果都写得非常清楚,堪称是一部生动的普法教材或曰“消费者维权百科全书”。
李学寅先生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地从思想文化角度把中国40年来保护消费者的理论和实践精辟地归纳提升为“3·15文化”并阐释其内涵,完成这部国家级层面“群体性”“工作性”“事件性”的纪实文学,竖起这座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史料价值的精神丰碑,成为全面总结和详细解读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伟大事业——撰写丰碑“铭文”的第一人,基于以下四条:
一是使命担当。李学寅从2006 年底开始,担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工作17 年。作为参与我国消费者保护事业的宣传者、实践者、研究者,见证了这项与十几亿消费者利益和生活息息攸关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峥嵘历程;见证了这项伟大事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民生福祉;见证了这项伟大事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变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沉淀的精神文化硕果。在中国开展消费者保护运动即将迎来 40 周年之际,回望其十几亿消费者走过的闪光足迹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他想到自己在这项事业中积累、了解、搜集的大量资料不能躺在柜子里,存在脑子里,决定整理成书与消费者分享,以无愧于这项事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天地良心!
二是习惯使然。李学寅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 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种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新闻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社论、新华社内参,学术论文等1300多篇,约250万字;撰写和主编《消费手册》《疑难消费纠纷案例解析》《上帝之剑——消费者怎样保护自己》等专著11部共350万字。先后被提名“韬奋新闻奖”,被中国产业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写作”已经成了他的职业“习惯”。写一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史记”,是自觉的习惯使然。
三是得道多助。李学寅编著这部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质量报》社原社长张凤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原秘书长杨荣坚、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董祝礼、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马吉军等多位业内人士,热情地协助他搜集许多宝贵的参考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首任会长李国光和现任会长何山,中国消费者协会首任秘书长、《中国消费者》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王江云,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董祝礼在百忙中拨冗审读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国工商出版社》社长洪丹、图书编辑部主任刘安伟、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编辑聂艳做了精心地编辑工作。可谓“众人添柴火焰高”。
四是殷切希望。李学寅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人性的复杂,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现象难于避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与时代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他之所以决定撰写这部书,把40年的经验记录在案,一则希望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普及、强化保护消费者的思想理念(也就是普及“315文化”),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消费市场;二则希望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经营者全面落实以“消费者保护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把消费者保护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三则希望全社会各相关系统和人员,把过去40年实践中已经形成并将不断创新发展的保护消费者的思想文化变成心灵习性和自觉行为,为新时代的中国思想文化实力注入新内容,为中国社会发展文明史、进步史增添新的闪光的篇章。
年过古稀、海军出身的李学寅,以攻坚不怕难的精神,“抓铁留痕”的毅力,“仰望太空·脚踏实地”的胸怀和作风,利用白天和晚上闲暇时间,投入紧张的笔耕之中。三年时间,呕心沥血,力求从模糊中求明晰,从繁杂中求有序,从简单中求深刻,以微观事例表现全局,以生动语言表达严谨庄重观点,努力阐述中国消费者保护事业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尽可能深入地将其思想文化能量密码解读出来。终于构建了这座精神丰碑。显示出了“高级编辑”的理论修养、丰富学识和文字水平!
这座精神丰碑,独特,大气,宏伟,辉煌!不仅是一座中国开展消费者保护运动40周年的“纪念碑”;也是一座在开展消费者保护运动中做出贡献的群体和个人的“造像碑”;更是一座展示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取得辉煌成就的“功德碑”。
2025年1月9日于北京西城
作者简介
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退役海军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晓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