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也要撤?20年来最大重组 七大“全球财富中心”现身
今天我们来说说花旗银行。
为什么呢?
因为,近两天网络疯传,花旗银行要关闭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网友们一片惊呼,“又一家外资银行要撤离中国了!”
这其实……不是一个新闻。
花旗是一家什么样的银行
花旗银行鼎鼎大名,因为这是一家最早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1902年)。
花旗也一直扮演着国际化银行开拓者与成功巨头的形象。
岁月悠远……可能跟大家想象不太一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时,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国际银行业务。
当时国际间政治角力正酣,壁垒重重。
花旗银行就想,对于银行来说,钱只有自由流动,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尤其是避开国家监管,通过银行的管道,钱想进入哪个国家,就进入哪个国家;想离开哪个国家,就离开哪个国家,那是最好的……
然后,它就在欧洲,尝试构建一个全球私人支付系统。当然,这个系统要在花旗的控制之下。
其他银行一看,也明白了,花旗要干的这个事太大了!不能让花旗垄断,也就跟着效仿花旗。
问题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是不同的,怎么能自由流动呢?
解决的方案是:用美元。
经过花旗带头的努力,一个庞大的美元流通体系被构建起来。全球美元果然按照花旗的设想“暗流涌动”。很多人都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但又无法拒绝这一体系的便利性。
之后,国际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与银行业发展相得益彰。
万事达卡、ATM机,也随着推广,成为人们熟知的花旗形象。图为1968年,一名妇女在纽约花旗银行总部试用ATM机。
虽然表面看起来,各种以美元为中心的交易、流动发生在美国境外,但实际上,这些都要归入美国国内银行清算系统。
2001年“9.11事件”发生,美国根据这一清算系统追查各种线索,发现很好用。于是也就开始习惯了利用这一系统,进行侦查、发现、制裁和打击。
这其实和花旗银行最初的构想,完全南辕北辙。
银行希望获得的是自由流动,但得到的是更强力与精准的监管、控制。
但,那又怎么样呢?
花旗银行已经是全球银行业的引领者。
1998年花旗集团成立,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至2007年末,花旗集团资产规模2.2万亿美元,一览众山小,妥妥的美国银行一哥。
有没有点美国版恒大的感觉?
花旗跌倒,美国政府吃饱
和恒大不像?
很快就像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聪明的美国银行,把7800亿美元的次级债资产,一轮轮接力……吹成了68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泡沫。
随着次级债违约,泡沫连锁爆破,美国金融业被“海啸”淹没。
美国银行一哥花旗集团,成为本次危机中受伤最深者之一。其股价暴跌、相关企业及产品违约或破产、储户挤兑、债权人撤资加催债……花旗集团无力面对,站在破产的边缘。
要不要花旗破产呢?
怎么会!
花旗并不只是一家简单的企业,在美国国内牵扯极广不说,在全球还有一个巨大的系统。
让花旗破产,美元的全球秩序还不乱套了?
所以,美国政府决定救花旗。
面对金融海啸席卷,美国政府一开始很着急,表示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直接收购那些破碎的不良资产。但是,救着救着,他们讨论出了更聪明的方案:救助方案改为救助华尔街。
美国政府让银行自己去收拾烂摊子。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之一是,可以跟银行谈条件。
我救你,不白救。
美国给花旗的救助条件就很苛刻——
我给你200亿美元,你按8%的利息还我;再给你250亿美元,你给我77亿普通股。同时,你必须加入我们的救助计划,把出问题的房主等摆平。
此外,美国政府对花旗3060亿美元问题资产给予担保,要求花旗银行先去解决一部分,政府再安排阶段性后续解决,保证流动性,条件是:美国政府要花旗的股权等。
交易谈成,美国政府成为花旗银行最大股东。
在美国政府的强力参与下,市场预期扭转,花旗起死回生。
之后,借着股价上涨,美国政府陆续出售握在手中的77亿普通股,套现出局。美国政府吃进花旗的股价是3.25美元,而出售时,股价可以达到32.5美元,获利10倍。
都以为救市是政府花钱,结果,美国政府救完市,口袋里装得鼓鼓的。
20年来花旗银行最重要重组
美国政府抱了一大捆韭菜回家包饺子去了。
花旗银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活过来了,但要重回巅峰时代,尚需时日。
自救市后,花旗银行股价长期横盘,当前股价在40美元上方。由于巅峰时期花旗股价曾接近413美元。因此,有人调侃,你如果投资花旗银行10美元,那你最后就只剩下1美元。
横盘反映了市场资金的看法——花旗还没有开拓出令人眼亮的新局面。
这也是花旗方面一直在考虑的,如何以己所长,赢得下一轮竞争。
花旗最新的方案是:坚决瘦身转型。
2021年2月,简·弗雷泽(Jane Fraser)出任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
简·弗雷泽决定,主导“20年来花旗银行最重要重组”。
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Jane Fraser)
她要重整花旗全球业务。
简单说,一方面,花旗精简机构(包括裁员),去除可以省略的中间管理层,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从利润太低、缺乏竞争力的领域撤出。
2021年4月,花旗银行宣布,将退出全球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巴林、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波兰及俄罗斯,再加上墨西哥(2016年,花旗已退出了阿根廷、巴西和哥伦比亚的个人银行业务)。
花旗银行官网截图
这其中,除了俄罗斯是全面退出以外,其他国家都只是退出了个人银行业务,而保留其他业务。
今天网上流传的所谓“花旗撤出中国”,所指就是这件两年多前的旧事。
此次个人银行业务全球大撤离,从花旗方面透出的信息,也能看出其真实想法。
花旗认为,个人银行业务方面,花旗在决定退出的地区,没有竞争力。因为个人银行业务,是以规模为基础的。比如说中国,花旗显然不足以在规模上与中国本土银行竞争,其他国家、地区也是同样道理。与其在这些地区花费投入,勉强存在,不如售出,集中力量把美国本土的个人银行业务做好,花旗在美国本土有规模。
花旗还认为,在退出的14个国家和地区,个人银行业务与花旗全球网络没有协同效应。简言之,在全球领域,花旗是以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和优质企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个人银行业务和这一目标既没有交集,也不带来帮助。
所以,为强化其网络影响,在退出一些地区的同时,花旗也决定扩张、营建几大“全球财富中心”。这些花旗全球财富中心,将位于中国香港、新加坡、阿联酋、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卢森堡等地。
看明白了吧?
在全球数字化时代,花旗银行要针对重点目标进行重点布局,以点控面。
2022年11月,花旗首家全球财富中心在香港揭幕。
香港花旗表示,将在香港增聘逾300名客户经理,力争在2025年将香港区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数目增长至现时3倍,管理资产规模实现倍增。
香港花旗银行总经理林智刚分析认为,内地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日益富裕,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也联系紧密。未来大湾区多项发展计划,都将给香港财富管理业务带来重大机遇。
(来源资产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