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江青和尼克松的合影中 身后那个女翻译长得真美 她是谁

这是一张拍摄于1972年2月24日晚的照片,照片中靠前的两人,从左至右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大家熟知的江青。

 

 

倩影

 

 

拍摄这张照片时,尼克松夫妇访问中国,当天晚上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观看名为《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

 

 

这部《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称之为江青的得意之作。讲的是一位旧社会的丫鬟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后,接受了红军的进步思想,历经坎坷后成长为红色娘子军战士的故事。

 

 

尼克松虽然是美国总统,但中美两国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尼克松观看时经常有不懂的地方,江青便会给出相关解答。期间,两人相谈甚欢,画面十分融洽。但有一个问题在此时出现了,尼克松与江青之间有语言障碍,为何能够如此顺畅的交流?

 

 

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尼克松身后坐着一位既年轻又长得很美的女子,正在近距离倾听尼克松的谈话,她是谁?

 

 

这位留着一头短发,给人一种清爽干练感觉的漂亮女孩子名叫唐闻生,是一名翻译,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她只有29岁。

 

 

唐闻生出生于美国,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照先生。唐明照是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因此唐闻生在美国也是颇受关注的,被美国人称为“南希·唐”。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后来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时,见到唐闻生后,幽默地称她“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唐闻生虽然年轻有为,在翻译界已经具有很高的地位,但她毕竟是一个小姑娘,听到基辛格的玩笑,有些不好意思,翻译的时候有些受影响,这也是唐闻生在翻译生涯中,第一次出现停顿的情况。

 

 

毛主席曾劝她改名“唐闻死”

 

 

唐闻生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仅是她的名字,就颇具戏剧性。当年唐闻生的母亲怀孕时,丈夫唐明照因为工作关系,不能陪在身边。直到超过预产期好多天的时候,这才挤出点时间,急匆匆地来到妻子的待产医院。

 

 

唐明照回来这一天,此前一直没动静的肚子,突然翻腾起来,经过几个小时的阵痛以后,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这个胎儿长时间在母亲的肚子里,超过预产期,一直听闻父亲回来才降生,所以唐明照和妻子才一起决定,就叫她唐闻生。

 

 

关于唐闻生名字的故事,到这里还不算完,后来唐闻生在毛主席身边担任翻译期间,毛主席曾给唐闻生提过建议,劝她将“唐闻生”这个名字改成“唐闻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1974年5月29日晚,毛主席一个人在中南海住处书房里挑灯读书,他在等李政道。李政道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很重视这次与毛主席见面,很快就在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和王海容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的书房,唐闻生也以翻译的身份在场。

 

 

彼时的毛主席,饱受病痛的折磨,一身病态。但毛主席的精神状态却很好,刚见到李政道就问他是哪里人?李政道如实回答说是上海人后,毛主席并未结束这个话题,而是风趣的问道:“既然有上海,那么有没有下海呀?”

 

 

李政道虽然贵为物理学家,学识渊博,但毛主席的提问,确实还是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李政道闻言,也只能如实回答,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毛主席接着说道:“有上海自然就有下海,否则就是不相称的,但下海没有上海发达,只是一个小镇子”。

 

 

毛主席谈话,向来鞭辟入里,这次与李政道交谈,率先发问,也并非无的放矢。毛主席自问自答以后,便将谈话引入正题,在场的人这才明白,刚才的问题原来是一个引子。

 

 

毛主席对李政道说,你提出的培养科学人才的意见我是赞同的,但是你的理论没有讲清楚。理论是哪里来的呢?就是应用科学来的,然后又指导应用科学。

 

 

毛主席这边说,王海容便将毛主席的意思转述给李政道,但没等王海容转述完,毛主席就又接着说,“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凡人都是要死的,从古以来老人都死了,这就是大前提。”

 

 

或许是担心自己所说的话比较抽象,李政道可能一时间无法理解,毛主席又指着唐闻生,继续说了下面一番话:

 

 

“唐闻生是人这是小前提,这个小前提就包含在大前提里 头。凡人不是有个人吗 ? 唐闻生是人不是包含在大前提里的吗 ? 所以唐闻生呢,是要死的。 这是结论。这就是三段论法。”

 

 

毛主席对于生与死的理解,要远比任何人都深刻,他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给李政道讲这个道理,作为此次交谈的开场白,意在将此次谈话定为轻松愉快的基调,一扫此前的严肃拘谨。

 

 

说完这番话以后,毛主席似乎想到了什么,一脸笑容的望向在场众人,指着唐闻生笑道,“她叫唐闻生,我曾劝他改名叫唐闻死,她不同意,非说不好听”。

 

 

且不论“唐闻死”这个名字是否好听,只是纵观历史,能令毛主席亲自劝改名字的人,能有几个呢?唐闻生身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女翻译,从这件事来看,她是得到了毛主席重视,也得到了周恩来认可的,否则接待尼克松访问这种重要工作,又怎么会交给她呢?

 

 

事实证明,让唐闻生给尼克松担任翻译的决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因为尼克松讲话时有一个“坏毛病”,在翻译界广为人知,若非没点真本事的人,还真无法给他当翻译。

 

 

尼克松的“坏毛病”

 

 

关于尼克松讲话的“坏毛病”,霍尔德里奇曾公开谈论过:

 

 

“尼克松发言时,往往只会随意翻看下发言稿,等他正式上台讲话时,提前写好的发言稿内容,几乎就会被他忽略,完全不能指望这位总统按照发言稿照本宣读。”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共有3名中文翻译同行,其中最年轻的正是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的傅立民。那时候的傅立民只有20多岁,却已经是尼克松访华时的美方首席中文译员,可谓是才华出众。

 

 

傅立民是一个人才,他不仅语言能力出众,有丰富的翻译能力,而且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发言稿经他过目,就会烂熟于心,翻译起来自然随心应手。但给尼克松做翻译,过目不忘的本领可还不够,因为尼克松讲话随意性强,根本不会按照准备好的发言稿讲话。

 

 

尼克松出席周总理欢迎宴会前,没有将发言稿提前提供给傅立民,令傅立民心中的忐忑变为不安,最后竟然因为害怕出错,以“身体欠妥”这样的托词拒绝担任尼克松的译员。由于事发突然,美方准备不足,周总理安排中方首屈一指的冀朝铸帮忙翻译,这才令尼克松摆脱了尴尬。

 

 

可见,当尼克松的中方译员,门槛极高,一般译员根本不敢尝试,生怕闹出了笑话,提前结束职业生涯。但年轻的唐闻生,却不以为意,因为她不认为尼克松讲话时喜欢脱稿的的“坏毛病”是什么问题。

 

 

尼克松看完《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次日晚上又受邀到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与周总理进行了第四次限制性会谈。会后,尼克松携夫人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总理提前准备好的一场丰盛的答谢晚宴。

 

 

宴会开始以后,按照宴会流程,尼克松需要致祝酒词,由唐闻生现场翻译。祝酒词内容在会前就已经写好了,唐闻生参会之前也已经看过,对此次翻译胸有成竹。但尼克松上台讲话后,开始还按照发言稿来说,不久后情绪上来了,直接将发言稿抛在一边,即兴发挥起来。

 

 

显然,尼克松讲话时的“老毛病”又犯了,尤其是当天晚上,尼克松似乎非常高兴,脱稿以后口若悬河,讲个不停。将自己对长城的感触说完,又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演说,完全将身边的翻译员唐闻生给忘了,尽情的抒发着个人情感。

 

 

尼克松没在意的事情,在场的不少工作人员可都看在眼中,尤其是同为翻译工作的人员,全都替唐闻生捏了一把汗。因为,这些懂翻译的人,更了解这种情况下想要准确翻译的难度之高。

 

 

唐龙彬先生就是当时在场的一员,直到23年后,他对此事仍然记忆犹新。后来回忆时提到,唐闻生当时丝毫没有慌乱,对尼克松即席演讲轻松应对。值得一提的是,唐闻生的翻译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度高,事后核准录音时,仅改了几个字就将唐闻生的译文全文发表了。

 

 

唐闻生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翻译本领,从冀朝铸手中接过中国翻译的“接力棒”,迅速在中国外交界名闻遐迩。

 

 

 

(来源故纸堆里的旧事)

导读

热点新闻

尼克松虽然是美国总统,但中美两国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尼克松观看时经常有不懂的地方,江青便会给出相关解答。期间,两人相谈甚欢,画面十分融洽
发布时间:2023/06/29
首页    华商学院    1972年江青和尼克松的合影中 身后那个女翻译长得真美 她是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华商经济网)之转载作品(包括图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采集提供,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作品有任何异议,请在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