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香港的最后一个地产大佬
导语:李兆基,6岁学做生意,12岁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15岁成为掌柜,19岁离开顺德揣着一千元到香港闯荡。从老本行起家,后进军房地产,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在68岁、69岁连续两年成为世界四大富豪……他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说起李嘉诚,几乎无人不知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问到首富后面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该沉默了。因为他低调得甚至都不如一个TVB明星在大陆有知名度。
虽然这两位传闻关系并不好,但有趣的是他们同是商界“超人”。在从商的这条路上他们从青葱年少做到了白发苍苍,他们始终站在前线,直到身体真的“被掏空”。他们一生志在千里,却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将一样,让他们无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输赢,而是运寿帷幄手中那副牌的乐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奋,做大生意要精于计算。李兆基绝对是行走的“铁算盘”。
1928年2月20日,他生于广东顺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个商二代,父亲李介甫先生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
四叔从六岁起耳濡目染经商之道,很小就已练就心算的本事,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帮手。当时也有行业潜规则:铸金的偷金,铸银的偷银。一次,他看到炼金师傅在偷金,但父亲因为师傅掌握核心技术只能假装不知道。
而他却不愿牵制于人,所以背地里跟着师傅偷学技术。没用多久,就学会了。然后,他就可以管理师傅。
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后面的管理工作中。员工想要糊弄他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不是甩手掌柜,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并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却熟读四书五经,对古书很有兴趣,这句便是他的座右铭。都说商人的远见很重要,但远见是怎么来的?就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才能先别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时势和环境
当我们总结富豪的故事,都会说得有几分传奇,比如四叔19岁是如何在战乱时期,带着1000元离开顺德,去到香港发展,开启了人生的逆袭。
曾经香港的金铺街
但传奇的背后,永远都是有深远的规律。
四叔总结过《四书》中《大学》其中一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这六个字说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旧恰当。
“止”的意思就是适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个亿,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办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顺势而为,为未来铺路。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他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凭借着对黄金市道走势的把握,他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
赚到第一桶金时,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个方向。
“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早就认为实物比货币更为保值的四叔,决定向实物(地产)进军。
人口剧增
解放之后,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归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头是家家户户的愿望。四叔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当时香港的物业大都是整栋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对此望洋兴叹,但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都卖空了。
三剑客
1963年,四叔和冯景禧及郭得胜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全力进军房地产,他们如桃园结义一般,三人怀着雄心壮志,努力奋斗,配合得当,人称他们为地产界「三剑侠」。
年纪最小的四叔出任总经理,主理范围包括建楼的图则设计、买入土地作货源以及楼宇销售等工作。当时他过目即能判断出图纸设计是否存有不当之处,令手下著名大学出身的规划设计师都自叹不如。
历经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了。而这段岁月成为四叔心中最怀念的,如今惋惜的则是曾经“打天下”的伙伴都已离世,剩下他还在和时间对抗,孤军奋战。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入错行
70年代香港
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四叔站在发展的黄金阶段,并随时做出最正确的反应。
带着新鸿基地产上市后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用这些物业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四叔趁机将公司上市。他又将面向广大市民的经营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也随之上涨。
后来,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时手握巨额现金,他认定这正是收购土地的黄金时期,遂于当年7月10日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开始加快地产发展步伐。
1974年伴随西方经济从石油危机中全面复苏,香港经济和房地产业重新走上“快车道”。
四叔如一个连轴转的钟,一刻没有停歇,四叔自立门户后,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现状,认定小型住宅大有可为,于是在市区大量收购旧楼加以重建,开发小户型住宅。
但在香港这样的弹丸之地,土地资源的获取难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比如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购入政府发放给农民的换地权益书,农民急着套现,而他购入后以后等到政府开发时就可以成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旧楼、并楼(通过向某个目标地盘上的多个业主收购物业,凑零为整,得来土地)……
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一点五亿元,楼盘二十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其中,最难得的一个项目,是香港地标建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他亲自统筹项目,该项目总价值已高达400亿元港币,后期达到的利润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项目是一人(当时四叔与其他几位投资人一同投资)独揽,估计后半生磕着瓜子也能稳稳坐在房地产行业巨头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壳“永泰建业”完成了上市。至此,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作为香港华人房地产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开启了香港地产界的寡头时代。
香港楼市经历多次起跌,回归前後升至顶峰。这时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楼市劲升,他的身家亦水涨船高,1996年,他以1270亿元身家,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并且在1997年,蝉联第四名,成为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
至此,四叔的事业到达了巅峰时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却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
进入21世纪后,四叔逐步淡出企业经营,继而转身资本市场发展。2004年12月15日,他成立了“兆基财经企业公司”,主要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高达500亿港元的投资。至此,四叔从「香港楼王」变成了「亚洲股神」。
通过一系列的借壳、分拆、收购,他一手创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恒基地产集团连同其附属及联营公司在内,有6家独立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地产、酒店经营、百货、基建、餐饮、旅游等。而涉及的业务已经到达了全世界,所以即便香港经济几经沉浮,危机四伏,但四叔却稳稳坐在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
结语:
当我们回看四叔的一生,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奇才,对数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他对货币、资金的操作让业内人惊叹。但不论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他的身上始终保有顺德商人勤奋、低调的个性。在他转行做资本后,他会不远万里奔波,听取几十位业内高手的意见。
而当我们把维度放宽到香港的富豪四大家族,四叔从掌柜到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从经历房地产的几何级增长到进入股市用小资金换取更大的资金,到最后的多元化、多领域的发展。
其实香港四大家族的发家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他们身上是一个香港时代的烙印。而时代不会再来了。
香港笼屋
如果你曾经了解过香港被称作“棺材屋”的笼屋、寮屋,你就会了解那一辈香港地产老大哥还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四叔,为为众多财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的梦想。
而他们本人被财富逼得停不下来,他们的命运或许就是为这个时代奋战到最后一秒。而财富却也以另一种方式还给了社会。
据保守估计,李兆基自1982年以来赞助内地各项教育事业达400余项。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兆基从私人基金捐出1亿元赈灾,加上早前以集团名义捐出的1000万元,累计捐款已达1.1亿元。2009年6月26日,李兆基再向北大、清华捐赠4亿元。
另外捐到世界教育、医疗行业的钱不计其数。四叔的传奇并没有到此为止,这个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末末silvia)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华商经济网)之转载作品(包括图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采集提供,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作品有任何异议,请在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